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

黄帝问曰,天覆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。人以天地之气,生四时之法成。君王众庶,尽欲全角。形之疾病,莫知其情。留淫日深,着于骨髓。心私虑之,余欲针除其疾病,为之奈何?

黄帝问道,天包含万物,地又承载万物,其间孕育了世上一切生物,而其又以人为最贵。人禀受天地之精华,按照四季循环的自然法则而生成,不断重复的生、长、收、藏四大功能,即令王侯庶民每人都有愿望,希望一生中都不至患病。但很多疾病,常没有表症,人们不知何时疾病已入侵体内,日久病深,常附着在骨髓上,以致不治。我曾深思过,若用针去其病,不知可有好的方法吗?

歧伯对曰,夫盐之味咸者,其气令器津泄。弦绝者,其音嘶败。木敷者,其叶发。病深者,其声哕。人有此而三者,是谓坏府。毒药无治,短针无取。此皆绝皮伤肉,血气争黑。

歧伯回答道,咸味重的水,放在器皿中,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,将断的琴弦,会发出嘶浊的败音。春季树木兴发茂盛,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。病已深重的,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,表示胃气已绝。人若有此三种现象,就是内臓已然损壤,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,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,肌肉消弱,以致腐败殆尽,无法挽救。

帝曰,余念其痛,心为之乱惑反甚,其病不可更代。百姓闻之,以为残贼。为之奈何?

黄帝问,我遇到如此患者,心中会乱而迷惑,无从施治,病情愈演愈烈。若百姓知晓,必以为我是极不仁之贼,其如何是好呢?

歧伯曰,夫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。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人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父母。知万物者,谓之天子。天有阴阳,人有十二节。天有寒暑,人有虚实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,不失四时。知十二节之理者,理智不能欺也。能存八动之变,五胜更立。能达虚实之数者,独出独入。呿吟至微,秋毫在目。

歧伯回答,人的生命,受制在天地之间,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成“人”,人能不违反天地四季之运行,则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你。能知万物发生之大道的人,名叫“天子”,犹天之子一样。

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,人亦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。天有寒暑的交替,人身上有虚实的变化。能够经历天地阴阳之变化而生存者,乃因不违反四季之变化法则。人能知十二经脉之理法者,则不会为任何邪说影响理智的判断。能知自然中八风的变化,阴阳五行的互相关系,熟于虚实的消长情形,随心所欲的施用针法,不会有误差,这都得依靠了解透澈于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,从而明察秋亳,用心体悟方可做到的。

帝曰,人生有形,不离阴阳。天地合气,别为九野,分为四时。月有小大,日有短长。万物并至,不可胜量。虚实呿吟,敢问其方。

黄帝问,人体内有形可见的运化过程,绝不出阴阳的范畴。天阳地阴之相合,分为中央与八方,名为九野,分别受四季之影响。月有盈亏,日有长短,天地万物,不可胜数,但其根本所在,仍在虚实,请扼要为我说明虚实补泻之理。

歧伯曰,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灭,土得木而达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绝。万物尽然,不可胜竭。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,黔首共余食,莫知之也。一曰,治神。二曰,知养身。三曰,知毒药为眞。四曰,制砭石小大。五曰,知府藏血气之诊。五法倶立,各有所先。今末世之刺也,虚者实之,满者泄之,此皆众工所共知也。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,和之者若响,随之者若影。道无鬼神,独来独往。

歧伯回答道,木受到金,会被伤伐,火受到水而灭,土遇木而能通达,金遇到火而会熔缺,水遇到土而阻塞,万物都是如此的,无法一一尽述。针法可公布给天下的有五种,今人民居盛世只知如何暖衣饱食,对于此类学术已无法尽知了。

治神,教民如何养神之正,神正病不生焉。

知养身,教民如何养身,使本强病邪不入焉。

知毒药为真,教民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。

制针石小大,制作针灸器材,使有一定的规格。

知府藏血气之诊,教民如何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。

以上五法能确实建立,人人都知何时当先用何法。观今世之刺法,但知虚证用补法,实满者用泻法,人人都仅止于此。如果知顺应天,则地必随之更动,和顺之速如石落地响声随起一样,针法之立竿见影在此。道中本无鬼神之分,只是它是一贯的,从未改变过的。

帝曰,愿闻其道。

黄帝问,请问什么是道?

歧伯曰,凡刺之眞,必先治神。五藏已定,九候已备,后乃存针。众脉不见,众凶弗闻,外内相得。无以形先。可玩往来,乃施于人。

人有虚实,五虚勿近,五实勿远。至其当发,间不容瞚。手动若务,针耀而匀。静意视义,观过之变,是谓冥冥,莫如其形,见其乌乌,见其稷稷,从见其飞,不知其谁。伏如横弩,起如发机。

歧伯回答道,刺法之精神是首先患者与医师必先凝神静气,精神专一,俟患者神志已定,再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,然后再施予刺法,针刺入后,俟各脉病状完全消失,所在症状都消除,这就是内外阴阳都已调和了,切不可以病情的变化为优先处理,如此可以用针轻易的调和人体内的气血,方可施术于他人。

人的病分虚实。得五虚的病人,切勿任意施用补法,对五实的病人勿避而远之,不敢接近。医者须凝心静气,掌握患者气之动向,抓住时机,间不容瞬的施予针刺,如此针术的运用方可出神入化,好象完全无我的存在一样,其至微至妙无法形容。气聚之时,好象乌鸦一样不知从何而来都聚在一起,气散之时,则如群鸟四散飞走一样的快速。因此针的运用,好象拉满的石弓一样,时机至时,立刻发射,抓住时机是唯一致胜的要诀。

帝曰,何如而虚,何如而实?

黄帝问,底要如何虚其实,如何实其虚呢?

岐伯曰,刺虚者须其实,刺实者须其虚。经气已至,慎守勿失。深浅在志,远近若一。如临深渊,手如握虎,神无营于众物。

歧伯回答道,刺虚者,须俟气至且充实起来,刺实者,须俟气至而病处渐虚下去。凡经脉之气因针刺而至,则须谨慎的守住,勿令其散失。至于针刺的深浅,决定在临床上施针之人依病人状况而定,近取穴与远远取穴合而为一。针刺时,须如临深渊一样的小心谨慎。手如握住老虎一般不使其伤人。施术者全神贯注,心无二用的专心完成,这方是万全之针术。